2021高考作文沖刺-高中議論文寫作:“孟子三樂”材料作文
作文題:
閱讀下面的材料,按要求作文。(60分)
孟子說:“君子有三樂,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,一樂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樂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。”“樂”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生活境界。
孟子的“三樂”引發你怎樣的思考?請結合生活實際,談談你的觀點與看法。
要求:選擇角度,確定立意,明確文體,自擬標題,字數不少于800字。
訓練佳作:
人生有價值,心中樂自存
桂林市國龍外國語學校高2011班 謝程霖
孟子說:“君子有三樂,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,一樂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樂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之,三樂也。”唯有活得有感情、準則、目標,人生才會有價值,變得輕松樂觀。
君子注重團圓之樂,因為他們有感情?v觀歷史,多少游子遠走他鄉,闖蕩四方,唯有孤獨寂靜陪伴他們,四海為家。王維的“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”、李白的“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”、馬致遠的“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”……無不深切表達他們最渴望的快樂——團圓。因為有感情,才會更加真摯地表達感情,才會活得實在,活得真誠。這便是君子的最實在、最基本的樂——感情之樂。
正因為有了嚴格的道德、行為準則,作為君子,形成了德行之樂。德行的高尚,不在于身份的高貴,在于人格的偉大。南宋文天祥,雖為戰俘,卻仍然一身傲骨,滿腔正氣,揮筆寫下“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開心照汗青”的壯烈詩句,英勇就義;至于秦檜,作為國家重臣,卻對收復失地的功臣,心存嫉妒,扣上“莫須有”的罪名,使得一代英雄含恨而去。在天下百姓看來,文天祥當然是受人敬仰的,秦檜必當是遭人唾棄的,只因他們迥乎不同的德行。因為文天祥有準則,才會毅然為國捐軀;因為秦檜沒有底線,才會公然濫用職權。這便是準則的作用,它使人明確端正了自己的言行,安身立世,崇高德行。
除了感情準則,要實現人生的價值,還要有堅定的目標。君子以傳授知識、流芳百世為目標,這也是他們的樂趣之一。春秋戰國,戰事連連,烽火連天,也迎來了“”百家爭鳴”的繁榮局面。為什么文化教育事業會在戰火中欣欣向榮?因為人們都知曉教育的重要性。“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”,便是對此最好的回答。儒家孔子、道家老子、墨家墨子,這些德高望重的先賢們,雖存不同觀點,但都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了教育后世的重任,只為實現那遠大的目標。目標使人有向前行進的動力,教育使社會有向前發展的能力,終有一日,人類會與世界共進,實現自我價值。
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,只有心懷感情,行循準則,銘記目標,才會逐步向人生的價值靠近,才會成為賢明的“君子”,指引他人前進,到了那時,心中自然充滿樂趣。
(指導老師:莫羽)
樂之于生活
桂林市國龍外國語學校高2011班 秦玉潔
何謂樂?孟子所說的君子“三樂”,即為可遇而不可達的境界。樂之于每個人都是極為重要的,它是我們內心中最真實的追求。
四世間堂,幸福美滿,即為樂也。試問世上哪有人不期望那溫馨的家庭呢?生之貧窮或富貴又如何,有家在,總給你留下最后的屏障,總讓你放下一身負擔,去享受那份美好。這不是樂嗎?那遠行之人、戍邊戰士,何嘗不想享用這份樂呢?兒行千里,母擔憂,又有哪一個出到遠方的人不讓父母擔憂呢?正如屠呦呦而言,找出了青蒿素是震撼世界之舉,又何曾想她當時有多么想孩子,如今家中子孫滿堂,何嘗不讓這位老人快樂呢?家庭美滿的天倫之樂,哪里不是一種樂呢?